地震后遗症:日本电子企业集体巨亏 短期难扭转
中国视听网电视机资讯 来源:京报网 更新时间:2011-8-4 9:13:00 编辑:乐阳 [
大 中 小 ]
日本电子产业巨头怎么了?让我们看几幕场景。
电视机业务连亏8年的索尼,正实施自救。公司CFO加藤优说,本月内将重调电视业务,并强调,改造后要能交出获利成绩单;松下则计划将三洋白电出售给海尔集团,这也是日本大型制造业首次卖出主力事业给中国,引发公众恐慌。
还有,索尼、NEC、东芝等巨头正在扩大生产外包,以降低成本。比如,松下已计划将一处等离子工厂设备转到中国;东芝将墨西哥液晶电视厂出售给仁宝;夏普与富士康合建面板与零部件合资企业。而上月,联想对NEC PC的并购交易正式完成。
“一系列的调整举动让人感觉日本电子产业被"大卸八块"。”帕罗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对《第一财经日报》说,从长远看,日本产业衰退将最终带动东亚以至整个亚洲产业结构大调整。
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则表示,日本电子产业已进入“滞涨”期,短期很难扭转。
集体沦陷背后
伴随产业结构调整,还有裁员、投资缩减以及糟糕的财报。
4月,松下总裁大坪文雄宣布,未来3年公司将裁员3.5万人,主要涉及松下电工和三洋电机旗下产品重叠业务;同月,索尼在线娱乐宣布关闭位于丹佛、西雅图和图森的3个工作室,裁减205名员工;理光紧随其后,今年5月,主席近藤四郎在东京公布,未来三年内削减员工1万人。
松下、三洋、东芝、日立等披露的今年第一季财报显示,巨头们集体呈现巨幅亏损局面。比如,东芝营业利润为同比下滑87.8%;日立盈利同比大跌96.6%;索尼净亏达155亿日元;夏普营业利润同比减少84.4%。
这主要与3月11日大地震有关,各家财报均提到这点。比如东芝表示,地震导致公司无法回收电子元部件的投资,严重影响效益。此外还有价格竞争激化、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
不过,日本电子巨头遭遇重创或许更在于消费需求疲软。索尼和夏普财报都把巨亏归结于此。投资银行花旗集团东京分析师表示,经济衰退,特别是欧美经济衰退,导致电视售价下滑,供给过剩问题更加恶化。以美国为例,市占率最大的是三星和Vizio,后者凭低价优势令消费者不再青睐售价更高的索尼。
罗清启认为,日本电子业衰退,更在于“脆弱的日元价格结构”,“美国对日本实行经济制裁及日元升值,日本制造企业必然遭受巨大的出口压力。这样的经济背景决定日本的企业注定长期在微利边缘挣扎,不仅是松下、索尼等电子企业,日本的汽车制造企业也倍感压抑”。
挑战者众多
“部分企业已经从日本地震的影响中恢复过来,而整个电子行业有望于今年第三季度末全面恢复。”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Suppli的预计乐观,但并不能减缓日本电子企业的压力,因为如今电子领域早已不是日企的天下。
洪仕斌认为,现在日本的电子企业像是悬在半空一样尴尬,“上要应对美国企业如苹果的"系统战",下要面对中国市场的"阵地战"。”
几乎在每个细分领域,日本电子企业都要面对至少一家强劲的竞争对手。在电视领域,日渐式微的索尼一直受到三星、LG等韩国企业的挤压,根据DisplaySearch的数据,去年索尼电视在全球市场上拥有12%的份额,落后于三星和LG;在手机领域,iPhone的出现足以令其他智能手机黯然失色;在游戏领域,游戏巨头任天堂计划通过大幅降价来提升游戏机产品销量,因为包括苹果iPhone、iPad,及Facebook上的社交游戏都给其带来巨大的冲击。
“日本原本布局的是雁阵结构,它是雁头,韩国和中国台湾变成雁身,我们大陆是雁尾,现在雁头开始模糊化。”罗清启判断,现在日本电子企业面临“内交外困”的窘境,而成本优势已经不在日本。“一方面日本企业力求在海外寻找廉价代工基地冲抵原材料价格波动等带来的成本压力,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已转移至中国;而第二轮的供应链优势已经开始在中国企业身上显现出来,无论是技术、产品质量、零售规模还是创新资源都在向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等倾斜,这将带动整个东亚地区电子产业结构布局的调整。”
不过乐观的一面是,日本半导体及关键部件的技术与制造能力始终居于前列,有分析人士指出,即便日本电子企业委外生存制造,也可以凭借关键部件供应商的角色参与全球产业环节。
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日本电子企业在调整常规电子产业板块的同时,正在加速对于新能源方面的布局。挖掘出新的产品线和业务增长点。如索尼去年制定了针对气候变化、资源循环、化学物质管理、生物多样性4个领域的“环境零负荷”计划;而今年松下售出与之业务重叠的那部分三洋业务后,或将通过三洋电机的太阳能电池等能源优势来帮助自己实现价值最大化。
索尼电视:一个糟糕的时刻
是让电视机业务连续第8年亏损,还是出售电视业务以换来市值大涨70%收益?
这让分析师和索尼很纠结。电视机业务在索尼截至今年3月底的财年带来750亿日元(约合9.64亿美元)的巨亏,而分析师又用一连串财务数字论证出了“将电视业务出售换增长”的建议,不过对于索尼而言,始终难以割舍这个被称作“没有它的复兴就没有索尼复兴”的电视机业务。上周,索尼首席新闻发言人Shiro Kamb坚决地表示:“电视业务是我们最重要的业务之一,从没想过放弃该业务。”
就在这之前,索尼刚刚交出了糟糕的一季度财报:索尼的总营业额为14949亿日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营业利润方面,营收275亿日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59%。
受液晶电视销量下滑的影响,索尼调低了全年业绩预期。索尼将液晶电视年销量从2700万台调低到2200万台,全年营收预期从7.5万亿日元下调到7.2万亿日元,净利润从800亿日元下调到600亿日元。索尼将原因归结为欧洲和美国市场对其电视产品的需求疲软,平板电视销售价格下降以及日元对美元汇率走高,后者使索尼出口受损。
根据DisplaySearch的数据,去年索尼电视在全球市场上拥有12%的份额,被三星和LG甩在后面。
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索尼试图通过重组自救。索尼财务总监(CFO)加藤优表示,该公司定于本月底制定出电视机业务的重组方案,变革可能包括重组电视机业务的开发、采购和运营工作,并可能将包括与其他公司进行结盟。
“因为一味地留恋CRT技术带来的辉煌业绩,在2000年左右液晶电视起步时索尼的转型反应迟钝,同时在液晶面板及相关方面的专利技术方面的软肋,造成了它在液晶电视时代巨亏。”中怡康黑电研究总监彭显东对记者说。
曾几何时,因为创新,索尼曾诞生许多世界第一,但与竞争对手苹果相比,现在索尼无论在发展理念和技术转型上都渐渐趋于保守。苹果产品都因充分的整合和优秀的设计令粉丝们彻夜不眠的排队购买,而索尼的相关消费电子现在却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
与此同时,索尼各业务部门之间又是一番明争暗斗。曾带头开发索尼Vaio笔记本电脑的Koichiro Tsujino此前在接受路透采访时表示,索尼的问题在于企业管理失败,内部嫉妒普遍,这破坏了以往的创新氛围。
可以说,自1958年上市的索尼正在迎来历史上最糟糕的时刻。索尼的市值曾在历史上超过千亿美元大关,但目前市值仅1.96万亿日元(250亿美元),这几乎是2005年霍华德?斯金格(Howard Stringer)接手索尼时市值的一半。相比之下,它的韩国竞争对手三星市值已超千亿美元,并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电视和液晶面板制造商。
索尼一直试图努力重夺全球消费电子王者之位。一方面,斯金格使出了裁员、缩减投资、加大海外委托生产等众多“止血”的招数。例如,今年6月,索尼计划向台湾EMS厂为中心扩大释出液晶电视的代工订单,此前索尼已将斯洛伐克尼特拉(Nitra)工厂及墨西哥的液晶电视工厂的90%股份出售给鸿海,将销往欧洲市场的电视机制造合同也交给鸿海。
另一方面,索尼试图通过苹果模式挑战苹果。今年3月10日,索尼宣布将全球业务分拆为“消费类产品与服务集团”和“专业设备解决方案集团”两大集团,前者主要包括索尼消费电子与网络服务,如游戏机、电视、手机、PC、数码影像等产品,以及背后的网络服务平台,后者则包括关键零部件业务,如半导体、电池等关键部件。这一被外界视作其加快硬件、内容、软件和网络融合的整合之举,也是它的另一竞争对手苹果正在做的事情。
而3D技术也被视作索尼的救命稻草。索尼试图将3D技术“武装”到从电视、蓝光播放器到笔记本电脑、游戏等诸多产品线。不过,以3D电视为例,目前仍未突破内容、视觉安全的瓶颈及行业标准等问题。
“索尼总是在每次神话破灭的时候变大变强”,索尼前掌门人出井伸之在《索尼神话的五次破灭》中如此表述。这一次,索尼能否从逆境中再造出新的神话,或许还要打上一个问号。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京报网,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视听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