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松下退出等离子,这个早快被遗忘的产品线似乎再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番,在不少电商网站依然能够看到等离子电视机在出售,不过数量跟液晶相比,已经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了。而当年无数电视发烧友争得面红耳赤的等离子好还是液晶好的问题,如今已经显而易见。因此,再好的东西如果不被市场和大众所认可,始终会有走向灭亡的一天。等离子电视的陨落也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屏幕尺寸单一 覆盖不全面
平板电视开始兴起的时候,等离子电视也曾经辉煌过。当时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是死对头,当时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市场份额也平分秋色,各自都拥有忠实的粉丝。等离子以色彩还原好,几乎无拖影,可视角度大等优点被广大用户所称赞,再加上多为大屏产品,因此做电视最合适不过。
等离子电视当初的主流尺寸基本上集中在50英寸-60英寸左右,虽然超大的屏幕尺寸带来了更好的视觉效果,但是由于当时与液晶电视同属竞争关系,大尺寸产品伴随着高昂的售价,基本上等离子电视的价格普遍比液晶电视要高出不少。即便如此,液晶电视当时由于色彩不够出色,有拖影的现象,而且还有漏光、可视角度小等缺点,也成为了无数等离子电视粉丝诟病的对象。
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液晶电视胜在尺寸覆盖全面,从20多寸到60多寸甚至更大尺寸应有尽有,可以充分照顾到不同的消费群体,而且价格相对便宜。尤其是在中国市场,老百姓买得起的东西,才是真正的主流,所以到后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便开始倾向于液晶电视。
对于等离子电视来说,屏幕尺寸越大越有优势,但它却偏偏赶上了手机和平板这个被液晶屏幕大小通吃的时代。随着液晶屏幕在更多产品上的应用,技术不断的提升,分辨率更高、更节能等等特性就被一点点的突出了出来。与此相比,等离子技术和等离子电视就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二、固步自封、自绝后路
此外,等离子技术只掌握在极少数厂商的手中,而且技术不下放。这种吃独家饭挣独家钱的办法似乎看起来能试利益更大化,但是企业对等离子显示技术的这种死守却加速了其终将走入到孤立无援的境地。
据了解,掌握等离子核心技术的只有松下、日立、先锋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日韩厂商,而除了日、韩系厂商外,全球其它市场很少有资本投资等离子面板生产线。不仅如此,由于等离子阵营主要就是松下挑大梁,而且松下希望借等离子优势甩掉跟随者,并且在技术方面具有很强的保密意识,不愿意与其它企业分享,生怕被同行抄袭和模仿,更不愿与任何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欲靠一己之力将等离子产业做大。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绝大多数厂商纷纷知难而退,另起炉灶开始发展液晶产业,更刺激了每年都有大量的资金被用于扩产液晶面板生产线,最终形成了等离子与液晶两大技术阵营对垒的局面。
俗话说,“大树下好乘凉”,液晶被越来越多的厂商支持,液晶电视的参与者越来越多、产品占比越来越大、市场自然也就越走越宽。
反观等离子,掌握等离子核心技术的厂商,研发进度缓慢,产品更新速度跟不上,就更别谈市场了。于是,等离子电视逐渐便走入了一条越来越窄的路,直到最后无路可走,只好自绝于人民了。
三、技术进步缓慢
谈到等离子电视失败的一部分原因,不少人认为是技术进步缓慢。当年等离子电视和液晶电视都有明显的优缺点,等离子电视比液晶电视更被人看好的原因是它在运动画面拖尾现象、画面颜色浓郁程度的表现、画面的对比度和电视的反应速度等方面都比液晶电视更有优势。
但是N年过去了,液晶电视已经解决了色彩、反应速度等问题,甚至比等离子做得更为出色,而等离子的技术视乎并没有太明显的进步,体积大、发热量大、烧屏等缺点无法从根本解决。这也不难理解为何液晶电视做得风山水起,而等离子依然在吃那点老本,甚至把自己逼至绝境。
因此,从自2007年开始,包括先锋、日立等等离子厂商相继宣布退出等离子市场,而且支持等离子的厂商就越来越少,转投液晶旗下的厂商越来越多,市场的比例也慢慢倾向于液晶电视。
总结:
多年来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外行买液晶,内行买等离子。”其原因在于等离子电视除了在动态清晰度方面表现优异,在视觉舒适度、色彩还原度、对比度、可视角度等方面的性能也较好。
看来这句话放在时下可能已经有点过时了。当初液晶电视的缺点是有不少,但是通过不断的技术进步,如今已经够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标准,甚至很多功能已经超越了等离子,已经占到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不过即便如此,目前还仍有不少对等离子电视有特别偏好的发烧友。
我们说,液晶和等离子二者有着各自的消费人群,二者无论是在市场上还是在技术上都是互补的,即使松下停止等离子的生产,等离子电视至少还会有一个过渡时期,在短期内不会退市。因此,我们这里建议大家,如果你对等离子电视有着特别的钟爱,目前确实仍然还有一些产品值得购买,但前提是一定要考虑到相关的功能和售后等问题,否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